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五六章 极端的尽头还是折中 (第4/8页)
以外,基本都是两种思路的混合体了。 都是“受到核心防御观念影响的激进版分级防护设计”。 或者“借鉴分级防护设计思路的优化版核心防御设计。” 这种设计方向其实最困难掌握的。 防护装甲要分级设计,要分几级?具体怎么分? 战舰上的不同区域和设备,应该分别分到具体哪一级? 不同等级的装甲厚度比例差值要取到多大最好? 主装甲和水平装甲要占多少比例? 在没有计算机模拟的时代,很难直接找到真正的最佳区间,只能依赖海军和设计师的经验。 所以,虽然历史上绝大部分二战新锐战列舰,都是这种风格的设计,但是设计效果却参差不齐。 设计优秀的黎塞留级和维内托级被后世津津乐道。 设计经验不足的俾斯麦级,被嘲讽为最优秀的一战战列舰。 最终决战兵器大和本来就不准备通用,回去采用最极端绝对核心防御设计了。 现在,在这个世界,在朱靖垣的指导下,大明工匠也是直奔混合设计的最终目标去的。 但是朱靖垣本人其实只知道理念和方向,根本没有能力把握“激进和保守之间的度”。 工匠们同样没有足够的经验,在朱靖垣提供指导思想之前,他们甚至还没有成熟的核心防护思路。 这样来来回回反复研讨计算力小半年,工匠对最终的取舍仍然都没有十足的把握。 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在新锐战列舰的设计上,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方案,同时还希望继续修改。 这在朱靖垣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设计经验是需要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