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六十三章不简单的烧窑 (第1/4页)
如果想要制瓷,就避不开五大名窑,而如果想要高仿宋代五大名窑,就肯定避不开支钉烧。 汝窑、官窑、哥窑等多用支钉支烧,其状呈山字形、上尖下圆,在圆形垫饼上有不同数量的支钉,也有只有一个支钉的。 用支钉支烧的瓷器,底部都留有细小支钉烧痕。 汝窑支钉痕最小,呈香灰色; 官窑、哥窑支钉痕稍大,呈铁黑色。 所以,采用支钉烧,就是为了在底部施釉。 这种工艺出现的很早,是五代时期就开始流行的一种陶瓷烧制工艺。 具体方法是用高岭土捏成“支钉”,把这些钉粘于碗盘圈足的边沿,每叠9--12颗。 然后把碗坯放置在垫柱上,再把粘有支钉的碗坯重叠起来,组成一柱入窑烧制。 这种方法,虽然能利用窑室的空间,多烧规格相同的产品,但存在缺陷。 由于没有把火焰与制品分开,容易因粘渣而造成较多的废品; 同时支钉破坏了器皿内底的釉面,影响了产品的外观。 此外,堆迭的数量,对窑室高空利用不够,也使燃料的消耗大为增加。 这就是烧窑工艺,原来陈文哲主要涉及到的是温度控制,其他方面,他都没有学过。 现在,通过支钉烧的启发,他的脑海之中,瞬间涌现出大量关于烧窑的知识。 可以说,看到支钉痕,他就知道,这是采用的什么烧窑工艺。 虽然时间过去了一瞬间,但是,他又学到了不少东西,比如覆烧、叠烧、支钉烧,以及各种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