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8章 (第2/3页)
来”,又能“送去”,不断给中国文化注入新动能,这正是鲁迅先生所欣赏的明哲。】 “说得好!” 司马迁率先拊掌大赞,“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对待文化如此,修列国史亦是如此,鲁迅,大才也!” 中唐。 韩愈仔细品味着鲁迅的那段话语:“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既顺应时代之大势,又不失固有之精神,以本国为立足,向外可去,向内可取,去取之间,生生不息,这是文化昌明之道,也是国家兴盛之道!” 韩愈总算明白了楚棠先前所讲,《拿来主义》表面上说的是文化,实际上有着鲜明深刻的政治隐喻! 北宋。 苏轼感喟叹息:“如今复古,别立新宗。鲁迅从始至终关照的都是华夏之命脉,救国之士,岂止在战场?” 鲁迅分明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救国!如此深沉殷忧,当得一世贤名,堪称万世先生。 神宗朝。 王安石眼中精光乍现,“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背后都是强大的自信,自信的来源则是自身的实力,他没有错过这之间的因果逻辑。 后世同样面对外敌之欺辱,又遭懦弱小人阻挠卖国,如此忧患,既能恢复河山,又能迎难而上日新月异。后人尚且如此,大宋难道偏偏要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吗?! 他狠狠地砸向桌案,只觉心中燃起了熊熊烈火。 明朝。 本来因为抬杠失败而满心不服气的朱棢沉默了,他张了张嘴,好一会儿才道:“拿来和送去,还真是缺一不可啊……” 被深深震撼到转而生出万丈豪情的朱橚蠢蠢欲动:“机不可失时不待我,父皇,儿臣明日就要出海,把甘薯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