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山海经想法系列之番外:史上唯一飞升者。 (第4/25页)
已。倒是很符合东夷的习惯。 另外关于南风甲骨文写凯,山海经其他段落作了补充,《山海经·南山经》:“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也就是说,山海经也认为南风叫凯风。 总之山海经犯的错误,其实都可以认为是后人整理和传抄犯得错误。 古本山海经早就找不到了,现在看的是不知道传抄了多少回的版本。有些字也变了,是很正常的。 写错字没问题,说的是一回事就行了。 凡事就怕对比,看看其他文献犯的错误你们就懂了。 战国时的《尧典》有关于四方的描述,说帝尧朝东西南北各派了人去观察天象,司掌四方、四时,分别是:“厥民析,鸟兽孳尾。”“厥民因,鸟兽希革。”“厥民夷,鸟兽毛毨。”“厥民隩,鸟兽氄毛。” 是不是很晦涩?没事,你们不用懂什么意思。 因为关于真正远古的四方司,四方风的设定,战国人早就忘了。 不懂意思,所以是‘望文生义’,‘想当然’地写成这样。 他们看到殷商人留下的甲骨文‘东方曰析,凤曰劦’,大概也很懵逼。 因为甲骨文里‘风’字是‘凤’,继而直接理解为鸟……再望文生义,联想下觉得这里是在写鸟兽。 ‘劦’字你们看结构,也知道,是有众人协力之意,继而望文生义,联想为‘合’的意思。 所以战国人结合前面的鸟兽,就写了鸟兽‘合尾’。 好好的四方司与四方风,变成了四方司在不同季节下,鸟兽的变化…… 风呢?跟风没有关系了。 尧典是《尚书》首篇,儒家经典,到了汉朝,地位飙升,因此司马迁在写史记时,选择了尧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