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关于山海经的三点想法 (第5/8页)
静文字。 所以问题就出在后半段,又说这种鸟是女娃了。 这里,我有多种解释,最无聊的一种,就是原初作者压根没写女娃,不然就直接从开头就写:‘有鸟焉,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化而为鸟,名曰精卫’。 然而行文不是这么写的。 如果你们把前半截去掉,就发现从炎帝到以堙于东海,这段话单独就可以存在,一点缺失感,少了什么的感觉都没有。 如果把后半截去掉,只看前面,也是毫无缺失感,跟山海经其他段落一样,只是在描写一种鸟。 对比山海经其他动物,很多也都是到‘其鸣自詨’那里,就结束了的,充其量后面还有一句‘吃起来怎么样’…… 所以这有可能,是汉代的人加上去的,儒家思想的人,借用精卫来制造了一款复仇神话。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突出微木,对比沧海,整个精卫神话故事,又是强调精卫的怨念,又是强调精卫的弱小与坚持,这很明显就是编出来的。 以上是最无聊,最平淡,最不出奇的解释。 对此,我还有别的解释,我要反驳我自己。 疑点很简单:儒家凭什么挑选精卫来编这个神话?山海经有的是更好的对象,可以来编。 如果把后半截去掉,前半截就只是最最最最普通的一种鸟类描述,连这个鸟干什么的都没有,吃起来什么味道也没写,平庸至极,编它干嘛?很有名吗?它很有热度吗? 倘若从炎帝那句话开始都是编的,这个动机就说不通了,儒家干嘛不找个更有热度的去蹭? 除非,山海经还写了这个鸟的行为,那个衔木填海的行为,让他们觉得可以加工一下,于是就有了后世精卫填海的神话。 既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