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三百零九章 肯定的答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九章 肯定的答复 (第3/10页)

瞒,我还没学诗词格律呢。”王安石懵了,说道:“那你就随便写出几句来瞧瞧吧。”

    这仲永小手一挥,写出一首古诗,水平着实一般。王安石想,为什么曾经的天才儿童会变成这个样子呢?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自从方仲永出名后,他父亲就整天带着儿子走xue捞钱,丝毫不顾及他的学业。以至于他现在水平还停留在五岁的时候。

    王安石想:看来,决定一个能力高低的只有学习。而天才更需要学习。他后来写了一篇文章,就是世所周知的《伤仲永》。可以说,因为亲眼目睹了天才的泯灭,所以王安石的一生都在勤学苦读当中,这种精神连苏轼也十分钦佩。

    庆历元年,王安石从家里北上考试,十月,终于到达了繁华的东京。他不喜欢到处转,没事了就待在房间复习。可能就在喝茶吃饭的空闲,王安石认识了同住客栈的一位颇有才华的青年——曾巩。

    曾巩比安石大两岁,两人攀谈了片刻才知道,原来他们之间还有着亲戚关系。这位曾先生竟是安石的远方表叔。缘分向来就是如此奇妙。王安石初次出门,就遇上了亲戚。

    说到曾巩,运气比起来他表侄来就差太远了,一直考到三十九岁才考中。也就是说,王安石此番入京,明年考中进士;而表叔曾巩,得等到十几年后,和苏轼做同学才能考中。这不是欺负人吗!但没奈何,科举制已经将大多数人的青春年华无情地蹉跎掉了。

    要做官就得考试。尽管王安石也对科举十分讨厌,但是为了以后能够给国家做贡献,他必须经历这一步。

    表叔读了侄儿的文章,立马将其推荐给了欧阳修。欧阳修见是江西老乡,二话不说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