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四章 考试结束 (第5/10页)
秀人才,特别是宋仁宗嘉祐二年的省试,出现非常多的牛人:苏轼、苏辙、曾巩、张载、吕大钧、程颢、王韶、吕惠卿……后来的宰相章惇也参加了这一次考试,但因耻于名列其侄子章衡之下,放弃了功名,嘉祐四年又参加考试,名列进士甲科。这份名单,庶几囊括了当时最优秀的政治人才、文学人才与哲学人才。其实,宋仁宗朝四十年间,无数才俊都被科举制发现,进入国家的储才库,几乎做到了“野无遗贤”。 陆垚思考了一下这次科举考试的题目,便会相信它确实可以遴选出合格的国家治理人才。虽说到了明清时期,所谓的八股取士可能在现代人的眼中开始变得有些迂腐不堪,但是至少就事论事,在陆垚所处的这个朝代,这科举考试确实是能推动社会的发展的。而今天有些朋友将科举考试想象得那么不堪,显然是对科举制度的历史缺乏了解,又先入为主地存有偏见所致。 然而,陆垚也因为亲身经历了这次的科举,才更加确定,这个时间段,范仲淹还没有到登上舞台的时候,毕竟范仲淹的改革当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改革,那就是,更改科举考试的制度。 科举到了宋仁宗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发出了复兴儒学的倡导,在宋仁宗继位之后改变了之前统治者为及第进士赠诗的传统,而是改为赐予儒家经典。 这一举动正是宋仁宗时期科举考试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儒学的再次复兴,在科举考试中诗赋的地位必然要下降,那么其他方面的测试就会上升,策问就是如此上升到了最重要的考察内容之位。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记载“己未,诏礼部贡院比进士以诗赋定去留,学者或病声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