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节 (第5/7页)
蚕桑,认真问道。 许梨花好奇看了眼文素素,心道她也来自乡下,难道这些都不懂? 不过许梨花不敢多问,解释道:“只有春蚕夏蚕秋蚕,一年能养三次。衙门有规矩,种蚕桑只能顶多占据一成的庄稼地,拿庄稼地种蚕桑的人家,衙门要征收赋税。勤劳的人家,在山上垦荒多种几颗没人会管,种多了,衙门同样要收税。交掉税,养蚕是精细活,采桑喂蚕换簸箕,伺候得不好就死了。辛辛苦苦到头来,也不剩几个钱,没人愿意多种。” 粮食产量低,江南道还是鱼米之乡,朝廷考虑到了粮食税收,吃饱饭同样重要。 文素素神色凝重了几分,看来,这里面的关系更加复杂了。 许梨花说道以前,脸上多了几分怅然,“织机贵,小的家就买不起,同邻居几家合在一起,买了一架织坊不要的旧织机,轮流着织麻布。收来的麻不多,小的以前最讨厌就是收麻洗麻,麻泡在水中,臭得很。最辛苦便是剥麻,绩纱,麻片用指甲劈成麻丝捻麻线,手指甲都劈开了,疼得很。小的阿娘姐妹的指甲,从没好过。织出来的麻衣,都是阿爹哥哥他们穿,我们穿他们的旧衫。” 许姨娘抠着指甲,她右手大拇指指甲缺了一半,手粗糙宽大。 文素素看向自己的双手,同样粗糙,骨节粗大。 都是贫穷辛劳的痕迹。 许姨娘:“养蚕时节正是是农忙的时候,与织布一样,向来是女人的活计。阿娘同我们姐妹,忙得脚不沾地,除了下地干活,还要养蚕。我恨死了那时候的日子。” 农妇比农夫要辛苦,下地干活洗衣做饭,在江南道还要养蚕织布纺纱。 现在说艰辛苦难毫无意义,文素素沉默了会,问道:“蚕茧留下来,自己缫丝,卖丝线给织坊,少经一道手,会得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