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文魁_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芦花荡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芦花荡 (第11/14页)

官,也无心于仕途,回浙之后此生再也不会出省一步,实在愧对恩师的栽培。”

    林延潮明白为何陶望龄急着来见自己一面。毕竟古时人与人之间际会少,而再遇渺茫多些。

    林延潮望了一眼:“你的号取作‘歇庵’,何意啊?”

    陶望龄道:“学生自取此号所意,作学问就是歇息,为官则疲惫。”

    林延潮点了点头。

    陶望龄突道:“人之一生就如白驹过隙,要想寸立于世何其难也。恩师的三立,学生是学不来的,余生只求于能有片言流传世人足矣!”

    “学生出仕前曾路经金陵与焦修撰辩论过,他言吾学之中没有性命之学,学生与他辩难,以人之入梦辩之。但学生一直记得恩师当年所言下学而上达,时恩师有言未至上达之境,不知今日达否?”

    “难道真是如孟子所言,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未见为真见?这疑难一直徘徊于学生心中,至今不能解,还请恩师明示!”

    林延潮笑道:“若我说未至,你是否担心问道于盲,借听于聋?”

    “学生不敢。”

    “其实道在哪里,我也未曾见的。”林延潮笑道。

    陶望龄面露失望之色。

    林延潮会心一笑,抚须于颈然后道:“文王一生爱民,将百姓当作受伤之人般体恤,忧心天下故能至道,又因忧心天下故而忘道,这是孟子的真意。当初你辞别我去浙江讲学就是说得这句话。”

    陶望龄道:“这忘道才能见道,何也?”

    林延潮抚须沉吟道:“道理在我心里,是为第一义,从我口中道出,是为第二义,你悟道在心为第三义。”

    “夫目可得见,耳可得闻,口可得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