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穿成靖康之耻后的帝姬 第117节 (第5/9页)
” 大钱应下,跑去灶房里拿了胡饼水囊,尚富贵的几个得力帮手跟着一起来了。大家心急着做买卖,哪顾得上吃饭,接过就上了马。 一行人骑马沿着白河而去,路上略微歇息用干粮,在太阳快西斜时,终于赶到了他们商船停靠的废旧码头。 码头凹进去,周围群山环抱,从白河主道上经过,不细看,还以为是一条支流。船停在此处,既能避风,又隐秘安全。 尚富贵骑在马上,抬眼看去,挨挨挤挤一共停靠着十五艘商船,船不算大,上下两层,比起官船要小两号,为了防潮,贵重的绸缎,茶叶等货物都放在上面一层,下层船舱住人。 时辰不早,尚富贵也不多话,领着人上了船,忙着看货物的品质与成色。 赵寰站在半山腰,望着底下的忙碌,惋惜道:“这些船,比起“康济号”与“通济号”差太远了,能在河流中行驶,却出不了海。” 后世打捞的南海沉船,也不算最大的商船。据《梦梁录》记载:“海商之舰,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可载五六百人;小者二千料至一千料,亦可载二三百人。” “康济号”与“通济号”,是赵佶时期打造,出使高丽的神舟,世人形容“巍如山岳,浮动波上。”,比《梦梁录》记载的还要大。 后来的周去非,在《岭外代答》里记录的木兰舟:“一舟容千人,舟上有机杼市井。” 北地的船,几乎都被金人毁了。“康济号”与“通济号”,亦不复存在。 南边如福建路的泉州,船舶大多都是由此地制造。广州路的广州府等港口,有大型的出海商船。 北地战乱毁损太严重,遗留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