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9章 (第2/3页)
推断出的信息过于挑战认知,纷纷否定,倒是被声讨半晌的朱棣想到了什么,谨慎开口: “敢教日月换新天。” 朱元璋眼神陡然一凛。 差点忘了,这是第一课开篇,楚棠提到的一首诗,伟人的诗。 他初读时只觉气势惊人,但仔细一想,“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分明有些像他当年率军同蒙元对峙的样子,起义军与朝廷针锋相对! 他胆战心惊地沉吟:“敢教日月换新天,咱先前还以为是寻常的改朝换代……这伟人,到底给后世换了个什么样的天?!” 【陶然亭,在北京城南,亭名取自白居易的诗,“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芦花,就是芦苇,也就是我们学过的蒹葭。“故垒萧萧芦荻秋”,芦花也是古诗词中的常客。】 元稹拍了拍白居易的肩膀:“没有《琵琶行》,你还有陶然亭。” 白居易:……有点开心,但也不太多。 【钓鱼台,书上也有注释,在北京阜门城外的三里河,环境清幽;西山、玉泉、潭柘寺,都在西山一代,地处京郊。这些地点都离皇城中心很远,而虫鸣、夜月、钟声,都是自然的野趣,给人感觉是萧瑟孤寂的。可郁达夫偏偏怀念这些。 再看第二处,牵牛花。按理说,这一段讲到“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就可以结束了,但作者硬是要加一段——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l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为什么作者喜欢蓝、白而最不喜欢红色?红色的牵牛花也很好看呀!而且,为什么一定要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衬呢?】 中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