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法官_北宋大法官 第113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北宋大法官 第1132节 (第5/6页)

,这差距就更大。

    这就是为什么,公检法每到一处,先是商业繁荣,其次就是钱币匮乏。

    而其它地方没有出现这么严重的钱荒,那就是在于东京是一个消费型地区,这跟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不一样,因为他拥有着庞大的消费人群。

    如在齐州、青州,那王居卿、章惇也希望发行盐钞,但他们只是认为,发纸币是能够刺激商业发展,而不是说遇到钱荒危机,故此才发纸币。

    之前的应对之法,就还是铸币,铜不够,那就用铁,各种金属币,这又往往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于是大家都融铜钱铸铜像,尽量使用铁币。

    关于货币问题,一直困扰着宋朝,没有一个解决之法,直至灭亡,夸张一点说,甚至还将这个问题留给了明朝,要不是海外来了银子,明朝的货币情况只会更加糟糕。

    这也导致商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制度,虽然宋朝的制度,比任何朝代都更有利于商业发展,但到底具有封建社会的局限性。

    如今随着公检法的日益完善,以及《临时法》的颁布,制度方面开始打破局限,那么货币问题就显得更加凸显。

    以前的办法,就显得更加不适用。

    但是这不代表苏轼就是错的,如果你不提出这些风险,又怎么能够去解决?

    提问题的人,不一定非得去解决问题,这术有专攻。

    苏轼的这一篇文章,成功引起赵顼的关注,于是赵顼今日又将张斐召入宫中,询问其对于苏轼这篇文章的看法。

    张斐也是如实道:“毋庸置疑,苏检察长说得每一个字都是对的,而且他认为的危机,也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