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五章 天寒地冻,来往不便 (第2/6页)
折配匠等工役已达千余人,但是这是司礼监设立的。 印刷精美归精美,但是校勘不精,常有脱误,为时人诟病不已。 太监读书少,制作好归好,却是脱误极多。 “建阳、建瓯坊刻极盛,书坊林立,余氏、刘氏、熊氏、郑氏、杨氏、陈氏、虞氏等均为刻书世家,代代相传,运营兴隆。” “建阳永忠里、崇化里,每月逢一、逢六,都有书市,天下客商云集,这是天下其他地方所没有的。”陈循俯首回答着。 这是当年朱棣的文功武治,语言谁有可以有,但是文字不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汉字典籍,是硬通货中的硬通货,甚至有欧洲皇室结婚,用线装书当彩礼的事情,几乎和宝石、黄金同等重要。 “以前先帝下西洋时,这建阳书刻,也是万金难求啊。”陈循乃是永乐进士,自然是知道当年盛况。 可惜,自宣德九年停止了海贸之后,这民间坊刻,是一天一不如一天了。 建阳所在的福建,因为叶宗留-邓茂七的民乱,也是一片狼藉。 文治武功赫赫的大明朝,居然在陈循活着的时候,有种日落西山,垂垂老矣的暮气,让陈循这个大学士,焦虑至极。 汝安诗社也是十四人,和凤阳诗社那群人一养,都是地地道道的南方人。 汝安诗社笔正陈靖吉,更是虎林双桂堂的堂首,这刊印之事,做的自然极好。 朱祁钰瞄了一眼地图,总觉得这建阳极其熟悉,认真思索了半天,吐了口浊气说道:“建阳是在福建吧,宋新误朕文治名城!” 虽然朱祁钰知道冬牲导致的叶宗留揭竿而起,矿工导致的邓茂七忍无可忍,是社会矛盾的结果。 但是福建布政使宋新,的确是加剧了矛盾。 “陛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