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戏骨_2055 束手束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55 束手束脚 (第4/5页)

是宣传,这与电影无关、更加与艺术无关,以至于人们对戛纳的印象也就只剩下三个“S”了:阳光(Sun)、大海(Sea)、性/感(S/e/x),这绝对不是电影节应该拥有的模样。

    彼时,戛纳被认为是一个充满铜臭味的“电影市场”,所有电影前往戛纳都是为了“卖一个好价钱”而已。

    但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戛纳的思路却逐渐清晰了起来,顺利打开了局面:

    他们邀请好莱坞大片或者巨星为电影节开幕——不参加竞赛,制造了话语和焦点、吸引了视线和关注,主竞赛单元则致力于筛选出更加具有质量的作品,同时还立足于世界视角,在全球文化融合之中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不同地区培养出“戛纳系”的嫡系艺术家们:

    比如加拿大的哈维尔-多兰,比如日本的是枝裕和,比如德国的迈克尔-哈内克,比如罗马尼亚的克里斯蒂安-蒙吉,比如土耳其的努里-比格-锡兰(Nuri-Bilge-Ceylan),再比如美国的昆汀-塔伦蒂诺……诸如此类等等。

    所谓“嫡系”,就是每当这些导演们推出全新作品的时候,戛纳都会第一时间发出邀请,希望他们能够递交作品,在戛纳举行全球首映。如果作品质量过硬,那么就主竞赛;即使质量稍稍差强人意也没有关系,导演双周、一种关注、非竞赛开幕影片等等都可以找到位置,竭尽全力地将缘分延续下来,以这样的方式维系着艺术创作的羁绊。

    久而久之,戛纳就形成了一个系统,如同“奥斯卡系”一般,他们也拥有了“戛纳系”,制造出了一种印象:“这部电影就是戛纳风格的”、“这部电影就适合在戛纳上映”,这对于品牌宣传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