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66 相处方式 (第2/5页)
又或者说,不同导演的解读也有所不同,比如说佩德罗-阿莫多瓦(Pedro-Almodovar)的艳丽色彩、蒂姆-波顿的哥特风格、王/家/卫的迷离梦幻、格斯-范-桑特的疏离冷峻……他们都可以赋予同样的故事,截然不同的风格,即使同样是“断背山”,最终呈现出来的模样也可能相去甚远,至于最终是否能够铸就经典,那就无人知晓了。 “卡罗尔”的导演托德-海因斯(Todd-Haynes)是一名非常擅长运用色彩冲突来制造出道德困境的艺术创作者,“远离天堂”、“天鹅绒金矿”、“我不在那儿”等作品都是如此,看似张扬奔放实则内敛沉淀,内心深处那些细腻而复杂的情绪全部都在欲语还休之中道尽,对于演员的表演细节与空间运用等等,这也是他的长项之一。 可以理解为,托德-海因斯也是一位对演员要求非常严苛的导演,表演方式需要内敛、情绪内容却需要复杂,朱丽安-摩尔就是他的爱将,这与安-李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却又有着属于导演自己的要求。 重新回到鲁妮正在拍摄的电影本身来,与“断背山”相似的是,“卡罗尔”发生在五十年代,即使背景切换到纽约,社会环境也有着诸多相同之处—— 原著小说“盐的代价”甚至没有办法得到发行,而创作出了“火车怪客”、“天才雷普利”的作家派翠西亚-海史密斯(Patricia-Highsmith)甚至必须匿名发行,这就足以说明当时社会环境的糟糕和压抑了。 “……那么,我应该收敛起来,尽可能弱化这种挣扎?”鲁妮似乎陷入了一个窠臼里,没有办法跳出来。 蓝礼理解这种状况——他也经常出现,就好像思考陷入了死循环之中,此时就需要另外的意见来打破循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