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7章 太憋屈了 (第3/4页)
存者香取真吾军曹的描述,他们携带的大正十一年机枪在战斗开始后不久就接二连三的发生卡壳等事故,导致他们根本就无法对对岸中国人实施连续型火力压制。 两个步兵中队,在相当长的一段战斗时间内,只能靠打一发就拉一次枪栓的三八式步枪和拥有着三十多挺轻机枪的中国人对射。 那情形,用脚丫子想,都能想得出那个憋屈劲儿。 不然的话,一人在黄浦江中顺流而下游出三十公里最终获救的坚强军曹,在说起这个的时候,怎会流出痛楚的泪水? 最终,日本国内的武器设计专家们,根据大正十一年机枪的自身特点和当时的地理环境,给出了一个解释:114师团该部选择的作战环境,不对。 凑不要脸...... 面对隶属于陆军本部的砖家们所给的解释,第十军的高层将领们只能用这四个字回敬。 但事实上,日本砖家们真没说错,一语道尽其本质。 因为,为了适应日本陆军基于战斗弹药保障方面的需要,小短腿砖家们可谓是开足了脑洞,研发了大量新技术,使得大正十一年机枪可以机步枪供弹用具通用,意思是步兵的五发弹夹都可以直接在轻机枪上使用。 这其实是很前卫的思想,一箱子弹打开,已经装好的五发弹夹,步兵可以直接拿来用,轻机枪也可以拿来用,这样节约了大量装子弹的时间,可以在最短时间内给步兵连续火力支援。 但,这无疑使得机械制造极为复杂。 而实战证明,枪械的结构越简单,可靠性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可靠性则越糟。 如果说把这个时期的机枪做个类人的比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