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风雨大宋 第17节 (第7/12页)
诗的内容无非是两个穷书生相对饮酒,饮食寒酸穷作乐。这些下层官员俸禄不高,如果只是一个人还衣食无忧,可他们都要养一大家子,日子就过得不宽裕了。两人也是一时兴起,作一首诗寄给朋友,聊以自嘲。这是此时文人常事,人活着总要找些乐子。 杜中宵暗道惭愧,自己的《秋声赋》正是抄了欧阳修的,没想到还有人拿他作例子给自己讲为人的道理。只不过现在涉及其中的几个年轻官员,自己前世能记住的只有一个欧阳修,其他两人想来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历史记载中关于他们的事情不多。梅尧臣说得极有道理,读书人应该心怀天下,但两世为人的杜中宵如何做得到?他现在最关心的,是自己怎么活下去,然后才是应该怎么活下去。 杜中宵再三看那联句五言,想的却是另一回事。这诗当然是平庸之作,并无多少可称道之处,本就是文人游戏。但也正是这种游戏之作,才最显读书人的水平。即席起韵,四平八稳,虽无金句,却句句都要切题,非有强大的基本功不可。而基本功,正是杜中宵所欠缺的。 虽然前世不是文科生,杜中宵还是背了些诗词文章,而且多是精品。随便抄上两首,在这个年代传唱并不困难。就像他偶尔抄了一篇《秋声赋》,不经意间就传了出去,梅尧臣还巴巴上门拜访。但这种抄出来的文名,便如沙上筑塔,很快就会原形毕露。 便如欧阳修与杜经的联句,同样的情景,别人要与杜中宵做一篇怎么办?在文人之间,这种事情常见得很,没这个能力,跟别人也玩不到一快去。这是文人的基本功,是文人的日常,那些传世名篇是在淘汰掉这些平庸之作才显出来的。平庸之作作不了,出口即名篇,谁信? 想到这里,杜中宵有些后悔自己抄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