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5章 风起于青萍之末 (第5/8页)
文盲占九成以上,船老大和水手自然都是目不识丁,那些富商派出来运货的手下,也未必认得几个字。 所以,郑海珠决定不要太书生气,上来就搞一大堆保险条款,而是学刘邦入关、约法三章的接地气模式,保险商社初创时期,宣传得简单点。 「先估算货值,再视路途远近,得出个银钱数目。凡纳此数者,若船翻货损,郑氏赔钱。」 标语是这般通俗 易懂地对外讲,待有货主上门问时,郑海珠再准备带着郑守宽,一单一单和对方谈。 譬如,小船,旧船,风险大,得加钱。 沉船和失火都管,得加钱。 沾水就完蛋、不可能挽回残值的货,得加钱。 沿途盗匪劫走货物,加钱没用,不在承保范围。 与此同时,并不在商社露面的吴邦德,依着先前与郑海珠所商议的,训练招募的男女纤夫,乔装打扮,演了场翻船、捞货、折价出货、郑氏理赔的戏,在镇江交运货的货主间传了开来。 如此约莫大半个月,开始有头脑灵活的徽商货主,来问承保事宜,继而,淮扬商人也跟上了。 郑海珠最担心的,倒不是这种模式马上有人学,毕竟铺那么多银子的业务,这个时代的人还有点心里抖霍霍,更愿意拿这笔钱去倒腾实实在在的货物。 她警惕的,是出现保险诈骗。行事草莽、心术不正的船老大,或许会与货主的手下串通,谎报事故,私下吞了货物,反正有保险商社赔钱。 郑海珠与吴邦德谈了这种隐患,吴邦德直接回答,这不是隐患,这就是明患。 「郑姑娘,民间有句话,车船店脚牙,无罪也该杀。咱们可莫信了仗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