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_分卷阅读19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93 (第2/4页)

来就好了。

    他拿着那几枝用麻线缠得粗粗胖胖,笔尖旁还露着线头的手工铅笔,立刻就换下了平常用的柳炭条,迫不及待地带到学校去了。

    八月上旬会讲多,复讲少,正是记笔记的高峰,他体会着用新铅笔的快感,一时抄笔记,一时去彝伦堂借书、抄书,连羞耻的贴考卷PLAY都扔到脑后了。

    他把这事淡化了,别人却加意留着心呢。这次贴卷后,他的考卷没编订入册,积攒到秋末再交到翰林院封存,而是连着当月的仿书一并叫高太监遣人取走了。

    高公公自己就是翰林小班教出来的,司礼监这职业清雅一点儿也可以叫内相,看文章和墨帖的眼光自然相当不错。拿到卷子先不看内容,只那满纸圆光黑大的馆阁体,就替皇上点了点头。再看文章词句,也是破题深刻,立论周密,气大声宏,如同一个滔滔雄辩之人在眼前议论,令人不得不折服。

    这文章写的!

    这精神!这气脉!这文法!

    跟他那首应制诗简直不是一个人写出来的!

    高公公反反复复看了多少遍,几乎从文字中看出了潜沉在崔燮思维中的唯物辩证法,越看越觉得他的文章沉厚,有根底。

    科举文章本出于经术。唯经义吃得透,理学学得明白,能发自己的念头,才有底气写出这样气势雄浑的文章。若经学工夫不足,文章写得再花团锦簇也没根基。纵然竭蹶步趋,尽力拟学别人的文章,文字也是虚浮拘束的,他们这些浸yin理学的人一眼便能看出其空虚软弱。

    这几篇文章确实不像那些读读经义、背几篇时文,写出来糊弄人的东西。这个崔燮读书虽晚,却不愧是个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