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53 (第2/4页)
,亦为导时俗回归先王之道也!” 林监丞叹道:“后面且不论,能把孔子‘从先进’之言引导到圣人之‘道’上,这篇文字便立意便高了。你等以后作文时也要记着,不可只抠原题字眼儿,也要揣摩圣人做这些事时的心思念头,从小处见大。” 众生连称受教,眼角余光都落到崔燮身上,想盯出他是怎么想到拔这么高的。 崔燮也跟他们解释不了。 后世的学生们开始做理解就要总结归纳中心思想,那时候就是拼命往高处、大处、虚处拔,写作文更是早就形成了习惯——孔子都是圣人了,从的又是同为圣人的文王、武王、周公,想再拔高,又够不着尧舜禹三代,那可不就只能高到虚无缥缈的“道”上了吗? 反正已经叫人看了个够,多大的耻度也都破过了,他索性破罐子破摔,只当这些人都是萝卜白菜。反正也没哪个能上来抓着他,真打起来他也不虚谁! 这么想着,他心里那股不好意思的劲儿倒是一点点落下去了。 只是讲到后面,林监丞又夸他用诗经中“黍离”之后,诗由西周的降为的典故,暗指“王者迹熄”,典故用得恰当时,他又悄悄红了一下脸。 这篇文章用的典故还是不够多,大部分不是出自就是,只添了谢助教讲时提到的篇名代表古代教化,再就是一点周礼常识。 若再给他一年半载时间读书,写出来的论据还能更翔实。 他想着如何改得更好,林监丞已讲到了这篇文的结尾:“结尾重扣承题句子。‘天下靡靡日趋于伪’一句与承题遥相呼应,更悲怆有力。有此怅叹在前,之后又言夫子从先进之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