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75章,元青花的仿品,关键 (第2/4页)
青白釉的罐内部,或者是盘上,都可看到细小的黑色颗粒。 现代彷元青花所用瓷土主要为一般的制瓷泥料,有高彷者也会按照当时的瓷土化学成分进行配制,但是在瓷泥淘洗过滤的过程中却放弃了传统的过筛、晾制等,而选用速度较快的现代机器,所以胎上的瑕斑不够自然。20世纪90年代前后,还曾经使用过粗瓷土,但胎质太粗,容易分辨。 胎泥在获取后,由于混合不均匀或干湿不一,产生不均匀的收缩,会导致变形,所以需要陈腐,且陈腐需时较长。元代瓷器烧成温度相对不高,大概是在1250c左右,所以在瓷片的露胎处,还有器物的底足,往往有润泽、油腻感。现代高彷品因为瓷泥的陈腐时间不够或者是瓷器的烧成温度较元代高,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 元代在用瓷泥进行制坯之前,还要炼泥。主要采用的是踩莲花墩,即将瓷泥团置于平地上,一人于其上踩,使瓷泥层层展开,形状有若莲花。这样可以排出瓷泥里的气泡,加强其韧度。在现在的彷制中,很少采用这一耗时耗力的传统方式。 ….除了选材,还有制作方法。元代瓷器的大件罐、盘主要采用的是印坯工艺……” 张鞠打断了沉瑜的话:“这是什么工艺。” 沉瑜解释道:“就是用模具制作,先烧制好模具,然后将大致拉坯制好的器型放于模内,用手按压于模范上,这就是印坯。 将分段制好的泥坯粘合在一起,往往留有接痕,在梅瓶和高足杯上特别明显。 在瓷器底足的处理上,常在底足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圈足不甚整齐。大罐、梅瓶底部多有旋痕。 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