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收藏大玩家_第1164章,对估价的分歧,三尊造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64章,对估价的分歧,三尊造像 (第2/4页)

,这是许多7世纪和8世纪初华国佛像雕塑的一个特征。

    在北齐时期,雕塑家喜欢将透雕元素融入他们的雕塑中,经常在右臂和躯干之间的空间穿孔,这一特点一直延续到唐初。八世纪初,雕塑家们开始改变佛陀的衣服结构,使长袍的边缘形成环状,从而填充躯干和右臂之间先前开放的空间。从八世纪早期开始,这种新的衣袍排列成为标准,正如刚才提到的堪萨斯城和洛杉矶的坐佛所证明的。

    我曾经看过哈弗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尊八世纪早期的坐佛,可能是从七世纪风格向八世纪成熟的唐风格过渡的最佳证明。

    哈弗收藏佛像的造型比例很像这尊唐代的残缺造像,此外,它的布料褶皱,类似于定制的褶皱,两者在风格上也非常接近这尊残损的佛像。

    哈佛所藏造像的体积更大,其衣袍,甚至比这尊残损造像更能揭示造型结构,但哈佛佛像的衣袍不如我说的几尊造像丰富。此外,哈佛佛像的衣服覆盖了躯干和右臂之间的空间,这与残损佛像的帷幔的布置有明显的不同。

    所以,我判断,虽然风格接近,但哈佛所藏造像是在8世纪初,而残损造像是在7世纪晚期或8世纪初制造的。….这个基座也表明了这座雕塑的七世纪末或者八世纪初的年代。

    唐代残损造像的双莲基座是最引人注目的,在八世纪的几十年里,上层的莲花花瓣变得更加雕塑化,更加立体,它们的顶端支撑着层叠的窗帘,形成一系列有节奏的间隔和和谐排列的点;此外,中央连接柱将变得更短,更精致。”

    沈瑜说的有些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