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六章手笔之三 (第2/4页)
高校还处于半瘫痪状态,师资和生源都衔接不上,这对一国来讲是相当致命的,如果没有人才储备国家要不了就得彻底瘫痪”老人脸上露出一副忆往昔的神情。 五几年,建国初期。 那个时候高校能够正常运转的也就是清华,北大,复旦和同济这类百年名校,其余的学校基本都是半荒废的,师资力量薄弱,关键的是老百姓还没有意识到识字念书的重要性。 至于上大学深造,那更是想都不会去想的。 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战争刚结束国家资金短缺无法筹建高校,二是教研力量太弱称职的老师没有多少,在那个年月认字的人都不多就更别提能当老师的了。 还有的就是那时候的人只想着填饱肚子而没想过应该受正统教育,学习对他们来讲是很遥远的事。 如果照这么下去,这个新诞生的国家用不了多久就得再次崩塌。 所以当局者提了个口号,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国家大力支持教育事业,挪出资金和调集人员进入各个高校,想要在短短几年间把各行业需要的人才全都给培养出来,但可惜的是国家毕竟底子弱想要在短短几年内达到人才鼎盛地步那是不可能的。 到了六几年的时候又出现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上下一片萧条险些要撑不住了,这个时候高校的筹建又被耽搁了下来,人才出现断档了。 一直到七十年代,国家才慢慢复苏,渐渐有力量支持高校筹建,而那个时候的当局者至此下定决心培养人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