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8章 别跟我解释,去跟陛下解释吧。 (第2/7页)
大明朝对武将武臣的控制,法理上就是这么严格。 所以,只要追到那一步,就算张献忠还没灭,沈树人也已经算是仁至义尽,无限对得起大明朝、对得起崇祯皇帝了。 不是咱不想为崇祯出更多力,以沈树人的大公无私,他本意赤心拳拳,想燃尽自己、照亮大明,实在是崇祯不让啊! 到时候,他也就只能如接到了赵构十二道金牌的岳武穆一样,毅然班师回武昌。 朱文祯一开始对抚台大人的这个决策有点不理解,后来充分统一了思想,认清了形势,才斗志昂扬地让部队稍微休息小睡了一会儿,就继续猛追,准备打一场持续十天八天的持久战。 而到了这一刻,沈家军前段时间做的后勤准备工作,也终于充分发挥出了其效果—— 原本张献忠挑选的这条逃跑道路,就是非常出人意料的。这条道路导致追击的官军,后勤很难被保障,同时也让张献忠自己承担了更多的损失,让可以突围跟上的部队人数大大减少,算是“损人损己”。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原本从衡州往西逃,应该选择沿着湘江逆流而上,先往西南方向进入永州府,然后再设法转向西北,翻山慢慢往贵州北部转移。那样的路前段可以沿着湘江河谷行军,步兵也不容易掉队,道路易行。 而张献忠选了往西北方向突围,走宝庆府,所以才导致这场出城突围战,一开始战场选择方向就稍稍有点出乎官军意料。他是一开始就想好了“如果打不过,也不用管我军步兵主力跟不跟得上了,直接选翻山多的近路跑”。 这条路上,张献忠和朱文祯的后勤补给都会很困难,官军也完全没有任何水路可以用来运粮,所以朱文祯的骑兵,所需的一切粮草、弹药,都得靠马背上驮着,自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