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2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 (第3/5页)
人跟着船队启航后,第一段三十里的航程,不过个把时辰就开完了。 这段是沿着蕲水顺流而下,大别山区的河流落差都比较大,水速很快,船速自然也快。 抵达黄颡口镇的时候,完全没有看到刘希尧部的行踪,果然是已经开拔撤退了,所以至今为止,沈家军的行踪都还是隐秘的。 刘希尧非常托大,连殿后的斥候都没撒,直接就一股脑儿撤了,最多只是把辎重粮草和士兵分成两部分。 这一切,显然都是沈树人此前多日疲敌麻痹的功劳,让刘希尧觉得他非常胆怯。 “看来这一战的突然性,又多了一层保障,下令,让船队进入长江后,尽量往江心多航行几里路,靠着南岸鄂州一侧的航道行驶,这样能更隐蔽些。 另外,运兵船都不许打旗号,还要队形尽量分散一些。确保从江对岸就算看到有船,也不能确认是不是军船。” 沈树人观察清楚情况后,立刻补充了一道命令,沈家的水手们当然是立刻无条件执行。 这第二段的航程,在长江中航行,因为是逆水,比第一段就要慢不少。 好在沈家的水手,都是如今天下第二精锐的,非常善于使用侧风,沈家的船用的硬帆质量也不错。长江的流速又远不如山区小河,风力能扛过水力,也就继续稳步前行。 黄州、鄂州一带,江边两岸的陆路更加难走,当初苏东坡到此任团练副使,便是在黄冈县与蕲水县之间的长江岸边,写下了前后《赤壁赋》—— 虽然苏东坡其实是搞错了,把黄州的赤鼻矶误认为了赤壁古战场,真实的赤壁古战场应该是在武昌更上游。 但不管怎么说,《后赤壁赋》里那些写景的文字,却是苏东坡实地游览看见的,“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