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敌84章 伟大的撤退 (第3/14页)
,存在着惊人的一致—— 《纪效新书》认为两成火枪兵、八成长枪兵,是最优的。无独有偶,当时的早期西班牙大方阵,也觉得火枪长枪一比四,是最高效的黄金比例。 后来随着火枪技术的改良、以及刺刀的出现,火枪兵和长枪兵的比例才渐渐变成一比一,甚至最后演变到全员火枪刺刀。 火枪刺刀的出现,其实是降低了步兵对骑的近战能力,但大大强化了“逼着骑兵来跟步兵近战”的机会成本。 这个朴素的道理,沈树人早就想明白了, 郑成功原先还没想明白,但经过今天这一战,估计会彻底想明白的。 而郑成功对面的鞑子骑兵军官们,怕是这辈子已经没机会想明白了。 …… 随着鞑子甲喇章京庸桂的战死,刚才的一番血战中,笔架山清军至少有一个多牛录的兵力,在最初的突袭中,被明军杀伤。 这种双方都没有退路可言的死磕,从来都是最血腥的。 虽然后续的三个牛录已经回转,但加起来总兵力也已经不足四个牛录,加上之前本来就连年战损不满编,实际上也就才九百多骑。 剩下的汉军旗蒙军旗杂兵,拢共凑了四五百,鞑子在笔架山港口的全军兵力,已经不满一千五百人。 死了甲喇章京的骑兵部队,还出现了互不统属、缺乏全局统一指挥的问题。 各个牛录军官的智商和兵法,也都不怎么高。 这种级别的将领,基本上只知道严格执行上峰的命令、战术上把队伍带好、坚决猛打猛冲,全局战略压根儿不是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无数的清军骑兵只是机械地执行着一贯的战术习惯,在阵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