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姓窃明_第62章 一步干到工业歌命前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2章 一步干到工业歌命前夜 (第2/6页)

温下抗压强度进一步提升,那这高炉就还有继续加高的潜力。

    而越高的高炉,也就意味着更加充分的反应程度和更高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

    当然,这座高炉除了变高、更耐高温、换了燃料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新的小设计。

    比如,古代华夏文明在高炉冶金的时候,都是不太重视进气预热的。以至于炼铁时,炉膛内的温度始终没法升得太高。

    沈树人虽然不懂技术,但也大致知道这個努力方向,毕竟前世看书也不少,所以前阵子就跟宋应星交代了。

    宋应星也很有执行力,不到十天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甚至还迭代了两三次——

    最初的时候,宋应星想到的是直接在炼炉进气口之前再加一个预热腔室,在腔室外面烤火,把即将进入炉膛的空气先加到一定温度。

    但炉膛本身的导热性太差,空气本身的导热性更差,隔着一层炉壁加热,效率太低,也非常浪费燃料。

    后来,宋应星就想到利用已经烧完后的废气、在排气口搜集起来,通回进气口的外层,搞出双层管道。内层是含氧量高的新鲜空气,外层是已经很热的废气,试图把废气的余热传导给新鲜空气,好节约燃料。

    但这一招依然只是解决了燃料浪费的问题,对于导热性过低的痛点并没有解决。

    好在宋应星聪明,经验丰富,还能跟沈树人互相启发,两人群策群力,就搞出了第三个版本——把隔离废气和新鲜空气的预热腔,直接从耐火砖材质,改成了铁管。

    金属管道的热交换效率,当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