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_第185章 银子怎么花?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5章 银子怎么花? (第5/7页)

价格普通老百姓就已经买不起了。”

    “所以那里的老百姓宁可穿本地的麻布或者葛布,因为本地的麻布葛布价格低廉,尽管做工非常粗劣,而且不保暖。”

    “不对啊。”朱慈烺道,“布商为什么不直接在湖广又或者云贵找农户种植棉花,然后找当地的织户去纺织棉布呢?主样棉布价格不就下来了?”

    “事情又哪有这么简单。”康曦苦笑道,“因为当地并没有足够数量的织机,而打造一架织机需要一笔不菲的开支。”

    “而且当地百姓并没有从种植棉花获利的先例,因而通常需要先支付定金才会愿意种植棉花,这就更加推高了布商在当地生产棉布的成本。”

    “而这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一个织户需要数年才能够成为熟练织工,在此之前所编织的不是残品就是次品,根本就卖不上好价钱,也就是说数年内,布商都是需要亏本经营的,所以根本没有布商承受得起。”

    说到这里,康曦忽然神情一动,难道说?

    崇祯笑道:“太子妃,现在知道该怎么花银子了吗?”

    “儿媳知道了。”康曦这个时候已经彻底反应过来,大眼睛闪闪发光,“就是给那些想在湖广、云贵生产松江棉布却又苦于没本钱的布商借贷!帮助他们熬过最艰难的时期,等到他们开始盈利了再连本带息偿还银号的银子。”

    “不光是棉布。”崇祯摆手说,“还有丝绸、瓷器、陶器、玻璃琉璃等各行各业,也不光是扶持异地生产,还可以扶持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生产成本变得更低,这样地域对产品的限制就会更加小,商品流通就会变得更加繁荣。”

    好吧,说白了这就是明朝版的产业复制及产业培植。

    产业的培植和复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