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零七章 不可轻敌 (第2/10页)
称为中截解数,用小腿和脚踢称为下截解数。 宋代蹴鞠活动更为普及。宋代从皇宫内院到平民家庭,都以蹴鞠为乐。元代钱选所绘《宋太祖蹴鞠图》,便是描绘宋太祖赵匡胤与赵炅、赵普等人踢球的场面。市民也常常在御街和横街玩蹴鞠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白打”不用球门属个人表演性活动,对球员控球能力有更高要求,除手外身体各部位均可触球,变换各种花样,先落地或违规者输。“筑球”是用球门的蹴鞠活动,从军中之戏演变而来。中间树立三丈高竹竿,上有“风流眼”,双方队员隔竿站立,参赛队员各12人,因司职不同有不同称呼,双方以破过门多者为胜。由于宋代社会文化娱乐活动的繁荣,还出现了专门的蹴鞠表演团体,以“齐云社”最为著名,比西方类似团体早600多年。 宋代从皇帝到士大夫、官僚阶层都将蹴鞠作为平日娱乐活动,宋太祖、太宗、徽宗及孝宗等都是蹴鞠运动热衷者。宋朝士大夫中,还有丁谓、高俅、李邦彦等著名蹴鞠人物。蹴鞠也成为宋朝接待外邦使臣的宴会助兴项目,成为一种礼仪文化。宋朝官方教坊司也有专门蹴鞠艺人,从事表演活动。 宋代民间也和前朝一样,深爱蹴鞠运动。随着经济文化娱乐活动发展,涌现出吴金脚、庞安常等民间蹴鞠代表人物,勾栏、瓦舍中还有许多不知名的优秀蹴鞠艺人,在清明、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中,蹴鞠表演也是普遍流行的娱乐项目。宋朝蹴鞠运动兴盛,也影响了周边国家及民族政权,金朝有专门从事蹴鞠表演的教坊人员,在金代出土文物中,也有以蹴鞠为内容的铜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