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一百七十二章 好友相聚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二章 好友相聚 (第4/10页)

丞,晏殊。

    这是晏殊第一次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笔者觉得还是应该简单介绍一下晏殊此人。

    晏殊,字同叔,江南西路抚州临川县(今江西进贤)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说起来,也算是在仁宗没有即位之前,就在朝为官了,加上此人智慧超群,所以他的话,赵祯还是比较受用的。宋仁宗即位后,他建议刘太后垂帘听政,并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在地方大兴学校,培育人才。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拜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天圣七年(1029年)二月,改授兵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兼秘书监。仁宗特意赐他绣癋,用来表示特别的恩宠。此外,晏殊还奉命主持了天圣八年(1030年)礼部的贡举,也就是省试。

    天圣九年(1031年),晏殊升任三司使。后第二次担任枢密副使一职,尚未正式就职,又在明道元年改拜参知政事(副相),加尚书左丞。明道二年,刘太后将要拜谒太庙,有人建议她身穿衮冕前往。太后咨询晏殊的意见,晏殊举出《周官》后服一节加以谏阻。三月,太后逝世,仁宗亲政,于四月将太后任用的执政大臣全部外贬,晏殊也被外放为礼部尚书、知江宁府,旋即改知亳州,后带刑部尚书衔徙知陈州。后来,晏殊重新被召入朝,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第二次担任三司使一职。

    这也就是当下的时候了。晏殊现在也算是一个两朝元老了,在赵祯即位和亲政问题上,晏殊也都为仁宗做出过卓越的贡献,所以赵祯还是十分认可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