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大相公_第二百九十章 拜访欧阳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章 拜访欧阳修 (第1/10页)

    相比起王安石、晏殊、韩琦、范仲淹等在政治方面和朝堂之上大放异彩的人来说,欧阳修虽说也处于朝堂之上,但是他更多的成就被后世记住的,倒是存在于推荐人,和文学诗歌方面的成就上。

    大中祥符三年,欧阳观去世,年仅4岁欧阳修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前往湖北随州投奔欧阳修的叔叔欧阳晔。欧阳晔在随州任推官二十五年,为人正直,尤以廉洁自恃,其为人对年幼的欧阳修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郑氏出身江南名门望族,知书识理,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芦杆当笔)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画荻教子)。欧阳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欧阳修十岁时,从随州大姓李氏家中得到唐代诗人韩愈的《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的诗文创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宋仁宗天圣元年,17岁的他应试未中,天圣四年再试又未取,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22岁时,欧阳修跟随知汉阳军的胥偃前往京师。天圣七年春,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于开封府国子监,该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

    天圣八年,欧阳修参与由仁宗主持、在崇政殿举行的殿试,唱甲科十四名,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回忆,他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