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九章 直抒胸臆 (第2/10页)
封为“太傅”,常被称为“谢太傅”。 在封建社会,官衔是一个人地位的体现,与其权责相匹配的官衔称号或称谓,是等级制度的一种体现。"三公"是中国古代三大官职的统称。今文学者根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认为"三公"是指司马、司空、司徒;学者们根据《周礼》认为,三公是姓,太保。"太傅"在周代就已经存在,到了西周的奴隶社会,周公制礼之后,等级礼仪逐渐趋于规范,比如周公本人就担任了当时最高的官职——太傅。 隋朝设三省,分别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议事)、尚书省(执行),三省职权相同。宋代中书省权力最大,门下省和尚书省逐渐被废弃。明代的最高官衔是内阁首辅,清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府权力的王宫和尚书。虽然最高官阶有所演变,但"太傅"这一职位一直存在。 这便是唐龙现在的官职,太傅。虽说实权可能并没有多少,但是实际上他却是皇帝赵祯最信任的人,别的不说,单就说赵祯派出去的这些用来监视其他臣子的人,就都是唐龙找的。 而韩永合的官职,又是怎样的呢?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贡举的大臣。 据《明史》记载,当时的礼部尚书张升是弘治十五年代替傅瀚而成为礼部尚书的。而张升一直在礼部为官,直至刘瑾掌权。依据惯例,一个部门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尚书,所以吴宽的礼部尚书一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