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八章 韩永合的想法 (第2/10页)
个“仁宗”,真正名副其实的,其实只有宋仁宗赵祯和明仁宗朱高炽两个。西夏和西辽属于少数民族国家,评价标准不一样。元朝和清朝的两个“仁宗”,说起来并不算“仁”。同时,就算仅剩两个“仁宗”,明仁宗朱高炽也不太有资格,因为他仅仅当了10个月的皇帝。这么短的时间,显然不太能够说明问题。 由此可见,真正有资格被称为“仁宗”的,就只有宋仁宗。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被称为“仁宗”的皇帝很少呢? 这是因为,封建社会是皇权社会。皇权社会本质上是独裁社会,它要求皇权必须绝对强大,就是说,皇帝要有绝对的权威。所有的大臣,都必须服从皇帝的统治,听从皇帝的安排。皇权制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加强中央集权。而加强中央集权,除了削减地方权力以外,就是削减朝中大臣的权力。 中国古代对宰相的使用,就能够集中体现出大臣权力的减弱,以及皇权的加强。秦汉的时候,宰相基本上就只有一个。宰相有时候权力比皇帝还大,而且秦汉时期,还会不断地出现权臣。这些权臣都非常有名,很多甚至直接威胁着皇位的稳定。 不过到了隋唐以后,皇帝渐渐地增加了宰相的数量。因为增加了宰相的数量,也就相当于给宰相分权了。除了增加宰相数量,设置左右宰相以外,宋朝的时候,还专门设置参知政事。本来已经有副宰相了,参知政事相当于又是副宰相,这样宰相的数量就更多了。 到了明清时期,从朱元璋开始,干脆就取消了宰相的职位。只设置内阁。内阁并不是宰相,他们只是直接执行皇帝命令的部门,他们没有任何敢于独自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