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下岗时代_333.底特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33.底特律 (第3/6页)


    原来,刘万程考虑,利用对转岗工人三个月培训期,为这些人找点手工活先干着,好歹的他们自己挣钱养活他们自己。就算他们挣的钱不够开他们工资的,公司再补贴一部分,也赔不进几个钱去。顺便呢,就霸占着学校不给人家。

    可是,他想的有些简单了。

    这些转岗工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年龄偏大,文化偏低。

    好多人都接近四十岁了,三十岁以下的,多数是女职工,且占比例很少。而四十岁左右的主力军里,基本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

    话说回来好工人刘彩城也不会给他呀。

    这些人原来在江山机器厂,干的大多是保管、看守、润滑、清洁一类不需要多少技术,可有可无的辅助工。

    更要命的是,他们当工人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干好干坏都一样领工资,随入厂年限长工资等级,随大流。所以,他们基本就没有出过大力气,身体素质也不行。

    就这么一帮人,你让他们干什么去?到商城工地上干建筑,打零工?他们估计连锨都用不了几下,就能累的喘上半天。就跟当年高秀菊进翻砂车间干翻砂工一样,捣乱的成分多,干活的成分少。

    像吴晓波想的那样,从省城的服装批发市场,弄些不合格的衣裳来,让他们缝开线,钉扣子?可他们大多是大老爷们,也得会啊?本来一件衣服还能凑合穿,人家商家还能卖俩钱。等他们弄完了,估计就没法穿了。

    再说这种活利润很低,再出一大堆废品,还不够人家扣钱的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