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 第17节 (第3/8页)
人格的坚守。】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生活实在潦倒,你怎么能指望一个士大夫在种田上有多高的天赋呢?所以他的现状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甚至,有时候他还要出去乞食。】 水镜上放出了他的《乞食》诗,颜延之抬眼去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他念不下去了,他想说兄长你受苦了,却在看到对方淡然的神色时将话咽了回去,即使惶惶如丧家之犬,兄长仍然心有持守,世俗苦楚,于他似乎无有挂碍。 北宋。 苏轼也在读水镜上的诗,即使他早已默诵于心许多遍: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乞食之事对士人来说不可谓不窘迫,然而先生在主家馈赠时候便能放下挂碍,与之言谈终日,饮酒赋诗,欣欣然似有遇知交之意,可知先生之心,安平和乐。” 苏辙道:“当日吴均曾有‘望峰息心’之句,靖节先生之和乐,是因他对经纶事物已然息心,故而安贫乐道,而我等后人,便是望先生而息心吧!” 兄弟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但他并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以。于是陶渊明以诗明志,“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他确实是圣人之徒。 回到最初的问题,陶渊明的选择归隐,是否体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答案当然不是。 从当初因为“亲老家贫”出仕,到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归于田园,陶渊明可以说亲身参与了晋宋两代的动荡。 他也曾尝试匡扶晋室,然而每一次都所托非人,面对污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