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百一十一章 勘正心学 (第2/5页)
闪动,没有急着上去。 这‘二陶’指的是会.稽两位大儒,这二人是兄弟,是王阳明的三传弟子,在江南,甚至整个大明都威望隆重。其中弟弟陶奭龄的名声更大,与刘宗周并驾齐驱,称‘陶刘’。两人曾经合建了一个证人书院,研究某些学问,可最终两人的学说日渐有矛盾,且不可调和,最终是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于是,两人四处讲学,宣传自己的理念,同时不时的反驳对方,弟子们也受影响,相互攻击。在明朝,也算是众所周知。 刘宗周呢,是北上京城,宣传‘慎独’之说。陶奭龄则是南下,主讲‘听禅’,暂居在这里。 朱栩背着手,心里若有所动。 在这个时候,各种学说,学派林立,按理说应该是百家争鸣,去腐存清的好机会,偏偏这些大儒固执又蛮横,在学说上无法说服对方,就开始攻击人品,道德,最终甚至在朝堂党争中有所体现。 比如高攀龙,赵南星等人与刘宗周走的就极近,在思想,学术中比较相合。陶奭龄等人是王阳明的传人,禅机很重,事事讲究‘因果’,倒是与楚党,昆党等相近。 “刻不容缓……” 朱栩望着这座茶山,自语道。 曹化淳站在他身侧,看向那处庄园,默然无语。 皇帝这次来是有目的的,那就是请这位石梁先生入京——编书! 编一部堪比永乐大典的宏伟巨著,也是今后学子们的教材!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编书都异常热衷,是‘传世功德’,景正皇帝雄才大略,自然也不能少! 朱栩倒是没有曹化淳想的这些心思,他是要‘破腐’,借着编书,对儒家以及其他经典重修编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一部书的重要性,自然要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